國談藥品進院“最后一公里”,大醫院也有苦衷
作者:醫藥云端工作室 來源:醫藥網 2022-12-3 打印內容
3.公立醫院的困境與激勵不足
醫者父母心。談判宣傳中大幅降價進入醫保的好藥,如果醫院沒有配備,醫生也會面臨向患者反復解釋的壓力。
作為談判藥品臨床合理使用的第一責任人的醫療機構,為何在引進和使用談判藥品上躊躇不前呢?原因主要大抵有以下幾方面:
1)零差率改革后醫院藥房轉為成本中心,缺乏擴容的動力;
2)部分創新藥品保存的條件要求較高,涉及到醫院藥房軟件硬件的升級與藥房管理人員培訓,醫院就更缺乏配備動力;
3)雖然國家衛健委在公立醫院費用考核指標中對于國談藥品作了剔除處理,但并沒有明確激勵醫院配備談判藥品的指標;
此外,談判藥品不占藥占比,不占醫保總額預算這類的剔除處理在實施過程中也參差不齊。
一般三級醫院院內藥房的藥品配備數量在1500種左右。2018年以來隨著藥品國家談判準入機制常態化,五年來已經有超過500種新藥經由談判降價納入了醫保目錄。在實際操作層面上,讓醫院將其中每一種藥品都納入目錄,確實也存在困難。
因此,雖有國家政策作為尚方寶劍,國談藥品的進院并非一馬平川。罕見病用藥會受到當地診療水平與是否有患者就診的限制,同一治療領域存在多個治療方案的藥品仍然會面臨遴選與競爭。并非要求醫療機構“及時召開藥事會”、“應配盡配”就能解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