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代表從刷卡到刷臉:合規步步緊逼 行業面臨洗牌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2018-7-6 打印內容
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今年5月啟動藥企代表預約備案系統,并且院辦的要求已經通知到醫生及企業人員,要求雙方按制度進行拜訪登記管理。
同月,北京市衛計委和北京市中醫管理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和規范衛生計生系統行風建設管理的通知》。
《通知》關于藥企、藥代拜訪醫院、醫生的規定: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要明確醫藥生產經營企業接待管理部門,未經許可,企業的工作人員、代表、代理人等不得進入單位的重點區域,如醫療機構的門診、病房、化驗室、檢查室等診療區域、其他單位的重點業務科室。
對違反上述情形的企業、關聯人員,(醫院)要進行登記后,予以勸誡、中止購買其產品。上述《通知》還要求,全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要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通訊地址、電子信箱和舉報接待的時間。
從業人員減少
通常意義表述上,醫藥代表是負責藥品推廣工作的人員,有些負責醫院,客戶為醫生;有些負責藥店,客戶為經銷商。醫藥代表這一角色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由合資藥企西安楊森引進,并為社會“培養”了一批醫藥代表,這些代表有的后來位居企業重要崗位。
引進醫藥代表主要是當時的醫生對新藥了解很少,需要公司派專業人員指導醫生使用。最初的醫藥代表在推廣模式上,主要靠專業媒體廣告、繼續醫學學習、循證醫學組織、KOL集群建設、科研課題開展、學術會議營銷以及適應癥拓展等。
后續隨著跨國藥企陸續進入中國,本土藥企爆發式增長,大量仿制藥上市,而且藥品定價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在2000年左右,越來越多的醫藥代表采用了“帶金銷售”模式,這被認為是推高藥價的推手,后成為重點打擊對象。
與此同時,在兩票制、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按病種付費等政策影響下,醫藥代表普遍心理壓力較大,收入也隨之減少。
據醫蟹數據,2017年醫藥代表平均月收入7682元,相比2016年底的9115元,每月平均收入減少1500元,年薪減少20000元。此外,月薪在5000元到8000元的醫藥代表,2017年相比2016年增加了8%,而月薪在11000元到15000元的醫藥代表則從2016年的21%降到了現在的10.4%。
另據醫蟹數據,醫藥代表的主力軍為25-33歲的青年人群,整體偏年輕化,40歲以上的醫藥代表占比銳減,從2016年的9.6%降到了2017年的不到5%;60%的代表有轉型想法,且有44%的醫藥代表正在為轉型做準備,也有部分醫藥代表還處于迷茫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不僅中國醫藥代表在減少,日本也出現了類似現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