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代表從刷卡到刷臉:合規步步緊逼 行業面臨洗牌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2018-7-6 打印內容
隨著醫藥代表備案制、三定一有、人臉識別、無罪證明、全程監控等政策在上海、天津、鄭州等地大醫院實行,倒逼藥企向學術推廣、合規方向發展。
上世紀80年代,醫藥代表帶著光環進入中國,眾多醫生脫下白大褂加入這支隊伍,成為中國第一批醫藥代表,但現在,醫藥代表與此前光景相差甚遠,很多醫療機構甚至貼出了“醫藥代表禁止入內”的字樣。
近日,上海、天津、北京等衛計委、醫院出臺了多個規范限制醫藥代表行為的制度,一些地方甚至啟動了刷臉技術。與此同時,在兩票制、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按病種付費等政策影響下,醫藥代表普遍心理壓力較大,不知前景如何,離職率明顯上升。
據醫蟹調查數據顯示,60%的藥代有轉型想法,44%的藥代正在為轉型做準備。僅一年時間,40歲以上的醫藥代表占比銳減,從2016年的9.6%降低到了2017年的不到5%。
一位長期關注醫藥代表的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藥代表的人數增減,可以從側面反映出醫藥政策、行業發展的狀況。如日本醫藥代表人數已經連續4年減少,背后是藥企營收的減少、醫改的影響,2018年日本31家上市公司中有17家公司營收減少。
“包括日本的發達國家在內,醫藥代表制度發展比較規范,雖有人員減少現象,但波動不大。中國隨著商業模式轉變,數字化營銷興起等,傳統的拜訪模式紛紛改變,而且在各地政府、醫院的‘高壓’下,逐漸走向合規,行業正在洗牌中。”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尷尬的日常
“以前到醫院要帶胸牌,現在每次拜訪的時候要進行人臉識別并限定時間,醫院很多科室門口都寫著斗大的‘醫藥代表禁止入內’,還時不時要被保安呵斥。”華東一位醫藥代表張峰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描述他日常工作的遭遇。
張峰畢業于上海某重點大學醫學碩士,自稱做醫藥代表是誤入歧途,現在年過40,想轉行也有些尷尬,他戲謔說道,現在自己很努力工作,但更注重健康,因為也許哪天生病了,連醫院都進不去。
同為醫藥代表的林宗月則用“草木皆兵”形容自己的日常。“有一次,我去拜訪醫生,給醫生回復一下關于我們公司藥品使用上的某個細節,談得比較融洽,醫生親自把我送出門,沒想到這位醫生遭到舉報,也直接影響了我后續的拜訪。”
更有甚者,有醫院開始刷臉。一位上市藥企醫藥代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現在醫藥代表人臉識別很多醫院都有,拜訪醫院明顯受到影響,倒逼企業向學術推廣、合規方向發展。
事實上,隨著醫藥代表備案制、三定一有、人臉識別、無罪證明、全程監控等政策在上海、天津、鄭州等地大醫院實行,醫藥代表的工作受到越來越大的限制。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