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產業:2021年破萬億 機會在哪里?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7-5-4 打印內容
社區醫養潛力機會
多種方式經營的老年社區托養;
有專門針對老年醫護、康復板塊的社區診所;
社區養老康復機構;
針對跌倒、臥床不起、衰弱綜合征、重度骨質疏松、吞咽障礙等老年人問題的康復設備以及康復人才培訓;
中醫理療養生館等。
機構:醫養多樣合作、全產業鏈數據跟蹤
獨生子女一代贍養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意味著僅居家和社區的養老照料將難以滿足需求。養老服務機構市場正快速興起,但據了解,目前這些機構的運營情況普遍不理想,還有待從服務和盈利模式上進一步探索。
近年來熱談的醫養結合,很大程度上都是針對機構養老,提出養老機構可增設醫療服務資質、醫院轉型為醫養結合服務機構、醫療機構可與養老機構協議合作等,在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的醫療服務的同時,實質上也增加了在信息數據互通、多方面醫療服務的機會。
政策:“十三五”規劃對機構醫養的支持
對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申請興辦養老機構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落實好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投融資、稅費、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并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辦康復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機構和醫務室、護理站等。對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但話說回來,僅是養老院和醫院簽約、養老院辦醫院或醫院改養老院是不夠的,如果醫療服務沒有真正深入老年人照護以及養老設施的管理,“醫養”也就僅停留在概念上。
案例:醫院轉型醫養結合
2014年底,北京市隆福醫院開設北苑院區,同一棟樓內既有匯晨老年公寓又有醫護人員。如果老人需要到醫院治療,只要在樓內換個房間,就能從公寓的床位轉到醫院的病床。
北京市煉焦化學廠醫院是一家2010年建成的國有企業醫院,共設有住院病床80張。隨后幾年,醫院陷入了長期虧損。于是醫院實施了向養老院轉變的醫養結合新模式改革,即保留醫院的門診,80張床位拿出一半用于養老院改建。
案例:醫療機構、醫療品牌與養老機構合作
北京隆福醫院天通苑院區與東籬養老院緊緊相鄰,于2014年底正式簽約合作,隆福醫院的醫師每周都會到東籬養老院巡診,為老年人進行康復治療等。這也是北京市首家“醫養融合”型機構。
樂普醫療旗下的陪診服務品牌“隨心診”與普樂園養老院于2016年1月簽約,宣告共同探索“專業醫療服務+社會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新模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