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去行政化的困局:三明醫改模式的借鑒與反思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12-2 打印內容
因此,不僅是醫療機構,醫保機構也需要走向去行政化。兩類機構的改革方向都是法人化和專業化,而法人化和專業化都意味著社群機制必須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從這一視角來看,三明醫改的需求側改革(即醫保改革)才剛剛上路,還有廣闊的空間。
第二,價格管制導致醫療領域出現部分問題(包括過度醫療、以藥養醫、商業賄賂等)。打破價格管制,一來需要政府部門解除不必要的管制,例如醫療服務項目定價、藥品定價、藥品加價率管制、藥品集中招標等等;二來需要醫保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進行談判,用全新的“打包價”代替原來的“數明細”,這樣才能逐步替代按項目定價。目前在全國各地仍普遍推開藥品零差率和醫療服務行政再定價。
價格管制改革,只能由省級或更高層級的政府部門才有權開展,三明市無法全力實施。三明模式的特點之一是繞開價格管制,尤其是通過藥品集中招標制度所實施的公立醫院藥品進貨價管制。藥價虛高普遍存在,如果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不利,醫療機構無法從一口價中獲得利益,即醫療服務按項目行政定價體制依然發揮主導作用,那么藥價的實質性降低將可能導致醫療機構運行困難。
其實,就價格問題,三明市的另一“重拳”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實際還是漲價,除了以往定價者沒有見過的新檢查、新耗材、新技術,老百姓常用的大宗醫療服務項目,行政定價始終是偏低。行政性調整價格,實際就是行政再定價,但無論如何再定價,始終難以準確定價。
行政調價,無論是針對藥品,還是針對醫療服務,都不是關鍵。關鍵在于醫保支付的提高和支付方式的改革。三明市的舉措,則在醫保改革與價格改革上注重兩者聯動。
在價格改革上,值得注意的是,徹底破除行政定價,回歸市場機制,讓市場主體自主定價,才是去行政化的康莊大道。一來,醫療領域的一個重要市場主體是醫保機構,醫保機構以收定支,不可能放任醫療費用快速上漲而不管;二來,醫療服務市場畢竟存在競爭性的,有競爭,價格便受控。
第三,三明市在推進社會力量上進展不大。社會力量辦醫,自然首選人口多、市場大的地方。因此,在一線城市和大城市,醫療市場放開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但是,公共資源的配置,往往隨著行政級別走,而行政級別越高的地方,就是那些規模越大的城市。如何突破公共資源配置的行政化,這不是三明模式所能夠解決的。
至于不斷強化醫療質量的監管,不斷改善政府監管的技術,這是政府醫政工作的常態,也并非三明模式的特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