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萼梅:一味具有多重功效的中藥
作者:微光拾趣 來源:百家號 2025-2-18 打印內容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句古詩描繪了梅花的堅韌與美麗,而梅花不僅僅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冬日景觀,更是一味具有多重功效的中藥。綠萼梅,這一古老而優雅的中藥材,始載于《本草綱目》,被譽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植物梅的干燥花蕾。其別名繁多,如梅、春梅、干枝梅、酸梅、烏梅等,展現了其在中醫藥領域的廣泛認知與獨特地位。在入藥時,綠萼梅主要分為白梅花和紅梅花兩種,前者主要產于江蘇、浙江等地,后者則主要產于四川、湖北等地,為中醫藥學貢獻著獨特的力量。
[采收與干燥]
綠萼梅在初春時節采摘,采摘時需注意花蕾未開放的狀態,隨后及時進行低溫干燥處理,以保證其藥效。
1、[規格與品質]
市場上常見的綠萼梅主要有白梅花和紅梅花兩種,其中白梅花是主流商品。優質的綠萼梅應具備花形勻凈、含苞待放、色澤新鮮、蒂部帶綠、花香四溢等特點。
2、[藥性與功效]
綠萼梅的口感微酸且帶澀味,性質平和,能夠入肝、胃、肺三經。它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脅肋脹痛、肝胃氣痛、噯氣納呆、梅核氣以及瘰疬瘡毒等癥狀。
3、[用法與用量]
綠萼梅一般采用煎煮的方式服用,每次的用量控制在3至6克之間,具體用量可根據個人情況和醫生建議進行調整。
綠萼梅,以其潔白如雪的花色和馥郁的香氣,被譽為“花中君子”。其性平而不偏,獨特之處在于能夠調和脾胃、疏理氣血,且不會損害陰液,實屬難得。在臨床應用中,綠萼梅常被用于治療肝氣不舒所致的梅核氣,即咽喉部出現異物感,妨礙情緒,伴隨焦慮、煩躁,甚至影響飲食和頭暈等癥狀。通過泡茶飲用綠萼梅,可有效解郁除煩、疏肝理氣。此外,綠萼梅不僅可用于治療梅核氣,還可用于保健,如改善胃腸不適引起的排氣困難、打嗝、反酸以及慢性胃炎等癥狀。
4、梅花粥
將30~60g粳米煮成稀粥,再加入3g綠萼梅,繼續煮至梅花剛熟即可。此法源于《本草綱目拾遺》。它利用綠萼梅的升陽作用,搭配粳米以養胃氣,適用于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導致的氣機不暢、食欲減退等癥狀。
5、梅花茶
取3~6g綠萼梅,加入適量蜂蜜,用沸水沖泡后飲用。此法結合了《本草綱目》和《百花鏡》的記載。綠萼梅具有清熱生津、除煩的功效,而蜂蜜則能清熱潤燥。此茶適用于暑熱或熱傷胃陰引起的心煩口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