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上海落地3個月情況如何?醫院希望擴大采購品種和規模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6-28 打印內容
如何保證類似品類較多“4+7”帶量采購藥的采購落地?如何明確完成承諾采購量后的市場競爭規則?無疑是“4+7”帶量采購后續持續推進需要明確的政策關鍵問題。
3、異地購藥病人猛增50%
雖然“4+7”帶量采購首批落地11個試點城市,但是已經對非試點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除了福建省已經宣布參與首批“4+7”帶量采購之外,11個試點城市也持續對周邊試點地區相關品種使用情況產生持續的影響。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許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醫院腫瘤科有一半的病人是外地病人,基本上來自長三角地區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份,而“4+7”帶量采購落地之后,由于相關中標品種的價格下降明顯,感覺到周邊地區來的病人數量明顯增多,而在醫院腫瘤科看病后拿藥回去的病人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這是因為降價使得患者能夠獲益。
“從醫療資源的分布和配比來看,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等其他國家,大的醫療中心、醫院都集中在大城市,而患者也習慣在大醫院就醫。而實際上,上海的醫院一直都持續在服務長三角周邊省市,而外地的病人過來一趟不容易,所以針對‘4+7’帶量采購中標藥,我們都開一個月的用量,最多2個月,開一年、半年的情況不會發生。”許青說。
不止是上海胸科醫院,華東醫院也出現了“4+7”帶量采購政策落地之后,外地購藥患者增多的情況。“像肝炎藥,上海比浙江這些沒有執行‘4+7’的地方,便宜了非常多。一個廠家的藥品,便宜了非常多,很多外地的患者乘著火車、開車過來買藥的都有。但現在我們也在規范,對外地來買藥的患者也需根據病情配藥,不能一次過量配藥。”朱惠莉說。
具體而言,華東醫院對外地購藥患者購藥量,一般都限制在1到2個月的處方量。“就算是外地來的自費病人,我們也是有限制,因為我們需要定期觀察患者情況酌情調整用藥,另外也要保證上海地區市民醫保的需要。我們現在針對這個情況,也有了一定的措施,希望周邊省市未來也盡快執行‘4+7’相關政策,也免除了患者遠途奔波。”朱惠莉說。
4、中標品種質量之憂
“4+7”帶量采購中標仿制藥都是過了一致性評價的品種,但業內一直還存在有對每批次帶量采購藥物能否保證藥品質量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存在擔憂。而從上海醫院落地3個月的情況來看,整體采購藥的質量有很好保證,但仍有問題存在。
朱惠莉表示,“4+7”帶量采購中標藥并非一味追求低價,而是在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或者原研藥的前提下選擇價格較低的廠商,保證60%市場份額的情況下進行降價,能夠保證降價之后廠商仍然能夠生存下去,同時也能夠保證藥品的質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