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改革紅利源于對300萬醫藥代表的“圍剿”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4-19 打印內容
江濱在對企業的調研和訪談中還發現,企業對于帶量代購的“表達”非理性,但行為是理性的,之前市場有擔憂企業降價沒錢做研發了,但實際上大型藥企立項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左右,未來應繼續增強注冊環節信息的透明度,完善創新藥物市場準入政策體系,引導企業理性研發行為。
詹積富認為,下一步國家醫保局還需盡快構建全國統一的藥械采購、配送、結算一體化平臺,內含采購系統、結算支付系統、監管系統,實行全國統一的最高銷售限價和醫保支付價(標準),使其成為具有大數據、大容量、大平臺和高效監管的采購平臺。
“有了這個平臺之后,醫保局手中就有了‘撒手锏’!闭卜e富說,任何生產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如果敢賄賂醫生,賄賂院長,那么該廠家的藥品耗材就不上了全國的統一平臺。
此外,這個平臺還能確定藥品耗材全國最高銷售限價,確定藥品耗材讓不讓進全國醫保目錄,以及確定全國藥品耗材醫保支付結算價(支付標準)。
完善醫院醫生利益補償機制
詹積富認為,這么多年藥品耗材的價格沒有辦法實現市場主導,越改越貴,根本原因是幾萬家醫院是藥品采購權的實際控制者,但它們不是埋單者。點菜者和埋單者的責任不一致是市場價格機制在醫藥領域“英雄沒有用武之地”的根本原因。
詹積富表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通過改革讓醫院、醫生和老百姓站在競爭的同一端,與站在另一端的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醫藥企業競爭,這才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競爭格局。
詹積富認為,要用“騰籠換鳥”式動態調整、理順醫療服務價格,提高與醫務人員技術勞動有關的醫療服務項目,降低檢查檢驗項目費用,優化醫療機構收入結構,提升醫療收入“含金量”,提高醫務人員的合法陽光收入。
福建三明所建立的“超支自負、結余留用”機制,明確醫療機構是藥品采購的主體,鼓勵醫療機構以醫聯體、醫療集團、采購聯合體或以片區為單位進行聯合采購,降低藥品耗材采購成本收益歸醫院,調動醫院主動降低藥品采購價格的積極性和主動遏制醫生收受藥品回扣的積極性。
三明市醫改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藥品耗材7年累計節約了73.6億元的紅利,其去向包括:醫保基金和老百姓得利55.25億元,醫療機構比改革前的運行模式還增加得利18.35億元。
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江濱認為,“4+7”集采試點工作中,結余留用及各類改革獎補金是補償醫療機構和醫生的過渡性辦法,“騰籠換鳥”、醫藥價格聯動才是長效機制,三明通過其改革實踐,走出了一條路,是個活樣本,值得學習和借鑒。
詹積富說,市場競爭是提高效率的最佳手段,F在的醫院不是真正意義上藥品采購的市場主體,只是取代了老百姓的藥品采購權而已。醫院擁有對患者用藥的絕對話語權和采購決定權,還可以價格高低作為基數按比例拿促銷回扣,卻又不要花自己的錢,因此本質上是一種既強買又強賣的銷售代理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