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的降價邏輯:國家頂層設計的巨大威力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9-1-25 打印內容
2018年12月6日,“4+7”帶量采購的結果公布,醫藥股市大幅震蕩,一個多月以來,資本流出近4000億,很多公司的在研項目第二天就叫停,部分企業已經開始策劃銷售裁員……“4+7”的威力之大,遠超過很多醫藥人的想象。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筆者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參與了多個論壇,聽取了多位專家報告,在此,筆者集大家所長,再班門弄斧地談一下“4+7”。
“4+7”的威力:四兩撥千斤,將撬動整個醫藥市場
從市場規模而言,4+7的11座城市僅占據中國30%的醫藥市場;從采購量而言,“4+7”所涉及的產品數量價值不足100億元,但這不足100億元的市場足以撬動整個中國醫藥市場的轉變。4+7的威力是巨大的,其背后暗藏著巨大的蝴蝶效應。
首先,被“4+7”的品種都是慢性病用藥,處方量大,治療周期長,大幅降價后,節省醫療開支最多;其次,被“4+7”的品種都是同治療領域最有優勢的品種,這些產品的大幅降價可以讓同治療領域的產品連帶性地“遭殃”。中國有句俗話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被“地板價”了,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道理,氨氯地平的地板價,必定為帶來其它地平的地板價,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的地板價也會帶來其它乙肝用藥的地板價……再次,從地域上而言,“4+7”的11座城市遍布中國東西南北,基本都是區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即便是各地政府不價格聯動,在巨大的價格差異之下,市場也會自發地“聯動”。最后,被“4+7”的品種都是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這無形中給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帶來巨大的震懾效應,很多未通過一致性評價品種已經自發地降價了,而且降價幅度比“4+7”更“狠”。
雖然“4+7”的31個品規的采購量只涉及70來億人民幣,平均降幅52%之后,表觀上節省的醫療開支只有40來億人民幣,但這40來億人民幣可以起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40億人民幣將會帶來中國數千億仿制藥市場的巨變。加上嚴控輔助性用藥,2019年本土制藥企業的增長速度可能會呈現一個負值,制藥行業的大規模洗牌正式開始。
大家所不愿面對的“4+7”邏輯
邏輯一:擠壓銷售費用,讓仿制藥的主要利潤回歸生產
相比國外,我國的仿制藥價格偏高,美國90%的處方量,23%的銷售額,中國88%的處方量,卻超過40%的銷售額,表觀上,我國仿制藥依然有降價的空間。說實在的,長期在制藥企業混,制藥企業的利潤我很清楚,平均下來就10%左右。吃藥的人認為制藥是暴利行業,而制藥企業卻很冤屈,那么錢都花在哪里?答案是銷售上。我國藥品的銷售費用普遍在50%-70%,除了賬面上的銷售費用外,公關費、很大一部分員工工資都可以視為銷售費用,因為很多公司的銷售團隊規模遠遠超過研發和生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