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機構重大重組 醫藥行業大變局再次開啟?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3-15 打印內容
同樣矛盾的是:過去30余次政府強制降低藥品零售價和各地政府宣布藥品招標結果時,總喜歡推算為百姓節省了多少多少醫療費用,其預測的“美妙”結果卻從來沒有在現實中兌現過,否則的話,中國醫藥工業總產值早在20年前就應該停滯不前了,甚至應該是負增長,可現實中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一直保持在2倍GDP的增速,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
可直至今年春節前幾天國務院醫改辦在總結2017年醫改成就時,依然不忘記強調藥價又降低超過了15%,而閉口不談百姓看病的實際負擔是否真的減輕了。
其實一項特別惠及民生的改革,政府部門不必著急刻意自我宣布或安排媒體宣布其偉大成就,需要讓百姓去親身體會,成功與否應該由百姓來評價。就像中國的高鐵一樣,幾乎沒有百姓不從中受益,自然就得到了真心稱贊,因而它無可磨滅的成就也就不需要借助任何夸大。
今年一月份一則官方消息引得社會一片嘩然,“我國超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的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了65%”。我不敢探究這一天文數字的真偽,但如果身邊幾乎沒有一位公民體驗過家庭醫生服務,這個數字就算是14億人民被全覆蓋了,又有什么現實意義呢?也許可以理解為,我們主導醫改的具體部門太著急了,將美好的愿望提前當作現實了!
關于對醫改如何進行評價,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中國周邊的地區與國家都一致安排了第三方(包括邀請麥肯錫、WHO組織等)的客觀評價,并及時向國民公開評價結論,自身還要定期接受議會等機構的質詢,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偏。
我們期待著有朝一日,通過醫改使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與個人衛生支出金額的增速基本相當,國家醫療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不會再發生因重大疾病可能引發的整個家庭返貧而出現生存危機,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就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改革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如何“做成”好事,而不是“說成”好事。成就是客觀存在的,不足也是藏不住的。只有敢于正視不足,才能發奮圖強。不應將早就該做的事說成是“偉大成就”,不能將任何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歸結為“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二、醫改取得真正成功的必備要素
為什么我們的醫改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費力不討好呢?總體感覺是:缺乏符合基本邏輯的頂層設計(經常是自己頭痛卻去醫別人的腳),而且政出多門,缺乏為衣食父母鞠躬盡瘁的責任心,自然效率低下。春天里新一屆政府將組成,各項改革還將延續,此時此刻應該反思一下過去多年醫改的得與失,以百姓利益為核心,拿出勇氣和魄力,重點攻克中國醫改的關鍵頑疾,不能新車走舊轍。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