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新規能否為中國生物醫藥注入新活力?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8-2-9 打印內容
2017年年底,港交所對香港上市制度進行了一次全面檢討,尤其在吸引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方面,上市門檻的限制削弱了香港相對于全球其他主要上市地的整體競爭力。為此,港股上市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拓寬了上市條件,其中一項改革便是“允許無收入生物科技企業在香港上市,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5億港元”,這是香港市場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對于我國新銳創新藥研發企業無疑是個重磅利好消息,15億港元的市值門檻并不算高,國內進入B輪融資的生物技術企業估值都在2億美元以上(約合15.6億港元)。對此,中國的初創生物技術企業將不必遠赴美國,更多優秀的生物技術企業可以優先考慮赴港上市。
赴美上市的中國初創新藥企業,例如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再鼎醫藥等表現都很突出,百濟神州被評為納斯達克當前最熱的三支生物醫藥股之一,和黃醫藥自上市至今股價已飆升超170%,再鼎醫藥上市三月市值便超百億。對于初創新藥企業,持續的融資能力是其成長的關鍵,能否融到資繼續研發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這類企業往往擁有極具價值的在研產品管線和強大的研發團隊,未來極有可能上市“重磅炸彈”實現后來者居上,甚至上演領跑的好戲,因此登陸納斯達克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青睞和追捧。
美國資本市場對于生物技術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一項法案至關重要。2012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希望通過金融創新支持創業型公司和中小企業,頒布了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初創期企業推動法案)。該法案大力扶持創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使它們更加方便地融資和上市。JOBS法案一經頒布,政策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尤其是生物技術型企業,新股發行十分活躍。要知道2012年之前,美國是沒有任何一家仍在一期臨床或臨床前的生物技術企業能夠IPO的,而JOBS法案頒布的短短三年,就有22家還處于一期臨床或臨床前的企業實現IPO。2017年上半年,美國已完成的IPO達到69宗,分行業板塊看,以生物技術企業為主的醫療健康板塊就有14宗IPO,位居各行業之首。我們再從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來看, 2012年之后,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NBI)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顯示了該法案頒布后生物技術股出現了良好的變化勢頭,見下圖。
JOBS法案也成為風險投資初創生物制藥企業的重要退出通道。最為典型的是藥明康德的風險投資,藥明康德在美國市場的主要投資目標是早期的創新藥物開發及初創的生物技術企業。藥明康德基金成立6年內先后投資了29家公司,其中5個項目已經成功退出,4家公司在美國上市,3家公司被并購,戰績斐然。此外,JOBS法案也間接地創造了本土藥企赴美拿產品的新方式,在新藥研發難度與日俱增的今天,本土藥企不妨采用股權投資換取新產品的中國市場權益的方式,即股權投資美國早期的生物技術企業,獲得中國市場的產品專利和商業開發權。這種拿產品的方式,能實現“產品收益+股權收益”的雙重收益,未來如果所投資的生物技術企業能夠IPO,還能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