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市帶量采購,醫藥代表迎生死局
作者:醫藥網 來源:醫藥網 2018-11-30 打印內容
▍藥企營銷費用降低
除了降價壓力,藥企的另一重擔憂,來源于帶量采購對銷售模式的改變。以往,藥企往往需要安排大批醫藥代表進行臨床推廣和新藥教育以提高藥品銷量,而在帶量采購下,由于保證采購量,中標企業無需過分依賴醫藥代表。
此前有關帶量采購的消息流出時,不少媒體撰文指出,醫藥代表將因此迎來生死局。第一財經11月7日就曾報道,隨著中國一致性評價以及帶量采購政策的推行,比利時藥企優時比已經撤銷醫藥代表這個職位。
“按照國家意圖,確實是希望借此弱化醫藥代表的作用。”鼎臣醫藥管理咨詢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向時代財經指出,不過醫藥代表涉及情況復雜,或許會存在醫生對某些藥企的藥品、技術不熟悉。另外,藥企對醫院沒做“開發”,醫院很可能不會主動采購相應藥品,上述情況都需要醫藥代表這一職位的存在。
“此外,中國的藥品行業本身就是客情關系,醫藥代表與醫生之間的關系密切,短時間內該局面較難改變,因此,目前這樣的說法有些為時過早。”史立臣補充說道。
不過,他也坦言,帶量采購的實施,能適當降低藥企在營銷方面的投入,同時,在利潤保證的情況下,藥企會更大規模投入研發,這有利于改善國內藥企“重營銷、輕研發”的局面。
梳理wind數據中290家醫療保健類上市公司發現,2017年這些公司銷售費用高達1772億元,而同期的研發費用僅為319億元,不足銷售費用的五分之一。
對比之下,羅氏制藥僅2017年一年,研發費用就高達115億美元。這意味著,國內290家醫藥企業2017年全部研發費用不足羅氏一半。
“目前國家帶量采購只是相應文件出臺,最終成效如何還要看后續的執行情況。以往政府組織談判采購就一直存在,但是往往談判結束后便不管采購量和付款,導致的結果是對于相應的藥品,醫院或者不愿使用,或者不付款。”史立臣強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