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腰斬”的藥品為何仍被擋在醫保門外?
作者:佚名 來源:醫藥網 2016-9-2 打印內容
公開信息顯示,最近,河南的乙肝患者聽到安徽省藥價降低,就買火車票到合肥購藥,來回將近300元的路費,則由其乙肝病友們分攤。某省衛計委藥政處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曾透露,湖北有一位患者甚至坐飛機去最早開始降價的云南買藥,因為“即便算上飛機票還是便宜”。
“自從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公布后,我們在臨床上收到很多慢性乙肝患者的問詢,他們迫切地想知道何時可以用談判的價格購買到替諾福韋酯,以及治療費用何時可以得到醫保報銷。作為一線臨床醫生,我們深深體會到患者急迫的心情,非常期待患者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方案,同時減輕疾病負擔的心聲可以盡早實現。“北京佑安醫院肝病科陳新月教授表示。
難解決的“協調”
“這是政策執行之初就預料到的問題,只不過一直沒找到解決的辦法。”有接近衛計委方面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各地財政水平懸殊,當地政府有自己的考慮和花錢的優先順序,靠政府強推也不行,地方也有自己的現實困難。”
而在他看來,這其中更有衛生系統與人社部門之間長期的協調問題現實存在——“出錢的是人社(部門),有沒有錢,有多少錢,兜不兜得住(底)他們說了算,其他平級部門也只能協調,沒辦法強推。”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8月3日,人社部主管的《中國醫療保險》雜志在其微信公號中發表標題文章《談判藥品全面納入醫保,別操之過急》,強調醫保政策“真沒必要著急抹平”。
該文表示,“一個藥品是否納入醫保,看起來非常簡單,背后卻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評估過程。畢竟,醫保資金是有限的,每年的醫保報銷額度與醫保資金必須要達成大致平衡,醫保體系才可能得以正常維持。如果不對一個藥品進入目錄后可能產生的醫療費用做出充分評估,就貿然改變醫保目錄,對醫保的資金安全顯然不大有利。所以,醫保部門在執行過程中不那么積極,是可以理解的。”
“最為關鍵的是,除了醫藥體系的地方利益之外,很大程度上也緣于醫保管理體系的多頭化。在城鄉醫保還未整合的省份,新農合是衛計委系統主管的醫保基金,而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的管理權在人社系統。由此可以看到,藥價談判遇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在于負責砍價的和負責買單的不是同一個人。具體地講,負責砍價的是衛計委,但負責買單的卻是人社部門。”對這一問題,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黨委書記撰文公開指出。
但現階段各地并不相同的決策背后,依然有其復雜的考慮和現實的推動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