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對發生疾病的患者強調最大限度地全程跟蹤與功能恢復,應貫穿患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醫療過程的始終。心臟康復的開展是從局部疾病的管理走向患者全身的管理,包括對疾病的整體控制和對健康的管理。”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王樂民教授表示。
心臟康復是綜合性方案。對于急性期的患者,心臟康復五大處方的導入,尤其是實行個體化的運動處方,對機體有治療作用;在恢復期,可通過康復最大限度恢復損傷臟器的功能,起到二級預防效果。
因此,無論在急性期還是恢復期,心臟康復全程均發揮作用。老年患者多系統發生病變時,通過康復的方式,達到多種疾病的康復和治療效果,也是很有意義的進步。
心臟康復使臨床思維變立體
在王教授看來,中醫和西醫各有特點。中醫強調整體性,是全局式的思維模式,但具體易模糊;西醫突出生物性的具體病變,在疾病的急性期治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但往往有局限性。導入心臟康復方案,易于從局部走向全局,使醫生對疾病的認識從點狀、線性思維轉變為立體性思維。
心臟康復中采用的運動處方,可整體性提高患者心肺儲備功能及運動耐受能力,將全身動員起來;通過飲食處方,可使人體體質狀態發生改變,對一些病變可起延遲作用;心理處方,從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綜合評估和調理。因此,立體性思維也是心臟康復的魅力所在。
心臟康復需患者主動參與
王教授指出,近幾年,不僅醫生對心臟康復的認知加強,患者對心臟康復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對于醫生來說,如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是康復和治療的關鍵所在。
“應增加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為醫生與患者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增加患者對心臟康復的認識,以及對醫生的理解。心臟康復需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患者要自身努力。只有患者理解了,觀念轉變了,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使其從原來的被動性治療變成主動性康復。”
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
“心臟康復是時代產物,它基于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患者追求良好生活質量的需求。”王教授指出,我國經濟良性發展,且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慢性患者群在增加。醫務人員對于慢性病的預防和康復理念也在發生改變,患者群也有意愿來改善生活質量,因此,心臟康復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王教授是我國最早一批開展心臟康復的專家,見證了我國心臟康復一路的發展歷程。
他介紹,近5年,中國的心臟康復發展迅猛,從大城市、中等城市向小城市延伸,開展心臟康復的區域性中心不斷增加,醫生和患者對心臟康復的認識不斷加強,將心臟康復事業堅持下來,或將改變我國的疾病譜。
王教授建議,要加快心臟康復中心的建立,實現康復中心數據化管理,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行政干預,對患者和數據管理提供有力證據。
目前,參與心臟康復的人群構成如何?王教授介紹,參與心臟康復的患者,以知識結構較好的老年人居多。此外,還有部分年輕人,突然患病后對自己的未來有憂慮,有強烈愿望改善現狀,此類人群順應性非常好,主動配合醫生,也能收到良好的康復效果。
此外,參與心臟康復的患者群體也受經濟結構的影響,經濟條件好一些的患者順應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