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出爐,根據方案要求,北京市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調整規范醫療服務價格。這是繼深圳之后,第二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的一線城市,這顯然具有示范意義,為年初國家衛計委提出的在2017年年底前全國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目標邁開堅實一步。
在醫改一路高歌的同時,也有人擔心,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可能令零售藥店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喪失,加劇成本和經營壓力。
考驗藥店品類規劃
據統計,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1970個縣的4107個公立醫院已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江蘇、浙江、安徽等8 個省市的城市公立醫院也已全面鋪開取消藥品加成。院內藥品“零加成”帶來了市場擠壓,零售行業普遍感受到壓力山大。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郭亞洲指出,隨著房租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近年來線下實體零售壓力很大,整合也在加速。“在品類規劃方面,是否有和醫療機構所開處方相關聯的產品品類可以承接,產品鏈能否供應上?在服務專業化方面,零售藥店的執業藥師專業服務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夠與臨床醫療機構的執業藥師看齊?當價格不能成為競爭力的環境下,品類規劃及專業服務的競爭力應當凸顯。”
事實上,“一品兩規”制度致使很多品種進不了醫院,這是外資藥企及國內藥企普遍面對的問題,很多相同適應癥的不同品規,受制于各地招標集中采購,差異化品種在院外渠道進行市場承接逐漸成為上游工業普遍做法。“醫藥分開”“零加成”之后,醫生在院內開具處方的動力得到進一步削弱,處方外流的市場誘惑力不可謂不大。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零加成”在醫療機構內部主要打擊的是輔助用藥,而臨床主流用藥的院外市場則通過DTP藥房的形式體現。“處方流出后,患者拿著處方去藥店買,藥店如果沒有配備這類品種就很被動,尤其是一些普藥、雙跨品種,這需要工業企業加強和零售的合作。”
供應鏈梳理回應需求
去年商務部發布的《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零售藥店傳統業務增長空間收窄、藥品零售市場規模增長逐步放緩:2015年藥品零售市場銷售額為3323億元,增幅由2014年的9.1%降至8.6%。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只有增值才能增效。就市場和政策而言,“十三五”期間,圍繞優化新型供應鏈關系,藥品批發企業將繼續突破傳統商業模式束縛,加快向醫藥供應鏈服務商轉型發展,逐步建立以“服務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四流”融合,進一步優化供應鏈集成管理。
“專業化是藥店的必經之路,品種梳理更是重中之重,不同于醫療機構,零售渠道主要集中在OTC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和中藥飲片。”郭亞洲進一步指出,品類管理不僅包括品類采購和供應鏈,還考驗運營能力。零售企業要有好的品種,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直供、獨家、高毛利品種,而是真正和醫療機構臨床治療需求相關聯的品種。“很多品種通過招標進入了醫療機構,但在院外并沒有覆蓋零售終端,零售渠道能否在短期內快速拿到這些品種很關鍵,其直接影響零售終端的品類能否得到更大的擴張。這無疑考驗零售企業的經營管理體系是否高效。”
工業企業趨于整合,零售行業也在提升集中度,未來通過深度合作,市場競爭必然同步加劇。事實上,由于終端控銷,哪怕是同一條街道上的不同藥店,一個品種就可能有多個廠家在不同店面銷售,零售行業并購整合趨勢之下,規格劑型過于混亂必然導致產品積壓,如何在保持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優化廠商和供應鏈結構已經顯得尤為重要。
貴州一樹舒普瑪集團于近期啟動兩輪商品采購,針對多個暢銷品種進行招標,通過“談判議價”方式改革松散供應關系,在如今醫藥產業談“招標”色變的環境下,這無疑引發了上下游行業普遍擔憂。一樹舒普瑪董事長王春雷解釋,“此前藥店連鎖招標主要為了優化品種結構,面向的對象也主要是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尤其是優先獨家、直供和市場管控力強的廠家。一樹的‘招標’只是加強合作的一種嘗試,并非惡意壓價,我們也希望緊密連接工商關系,長期合作,保證上下游合理利潤,共贏發展。”
據了解,醫療機構常用品種在2000個左右,零售連鎖的經營品種則超過5000個,伴隨醫療改革逐步推進,醫藥分開、零加成將進一步推動零售門店的兼并重組,而主流大型工業企業都在積極向院外終端下沉,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必然是全方位的,未來主流藥企也會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在院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