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患者早日“有藥可醫”
一家三甲醫院的實驗室里,從手術室取下病患組織正等待醫生制成蠟片,再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看有沒有、是什么腫瘤細胞,這個看起來復雜的工作,以后可能被人工智能(AI)替代。
“AI將成為醫生智力的延伸和助手。”業務覆蓋近萬家醫院的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說。3月28日,百洋與IBM 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獲得后者應用型產品“沃森腫瘤”在中國市場3年的分銷權,幫助醫生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和個性化的醫療解決方案。
據了解,IBM沃森技術能夠讀懂12種語言并且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甚至通過了相當于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評定標準的考試。“沃森腫瘤”已學習并存儲美國幾十家醫療機構的大量腫瘤病例,覆蓋肺癌、乳腺癌、直腸癌等,預計2017年將逐步擴展到8種至12種腫瘤領域。
“中國的腫瘤疾病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引入沃森后,將幫助患者擬定一個基于自身情況的治療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常規治療步驟。”付鋼說,當然會保護個人隱私,醫生在使用過程中需對患者信息進行處理,比如數據脫敏,防止身份泄漏。
其實,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識別、診斷腫瘤,已逐步變為現實:近日,來自谷歌的科學家嘗試把乳腺癌的切片圖像分割成數十萬個像素小區域。隨后,他們提供了許多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病理切片,供人工智能學習并掌握其中的像素級區分技巧。最后,科學家請來病理學家與人工智能進行“讀片”比賽,結果是人工智能的準確率超過病理學家。
除了診斷,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商協會高級副總裁布萊恩說:“人工智能對促進新藥發現非常有用,它給患者和醫院一個極大提升治療效用的可能性,從治療到治愈的階段轉化過程中,行業正經歷著令人激動的變化。”
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虹告訴記者,羅氏過去兩年間入股了一家基因檢測公司,合作了一家數據分析公司,通過龐大的信息讓新藥研發的方向更加明確。
人工智能不斷升溫
對于中國的企業和醫療機構而言,發展醫學人工智能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去年在浙江烏鎮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累計達到15745項,列世界第二;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達146筆,列世界第三。
嗅覺靈敏的創新企業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遇。去年10月,百度醫療大腦在北京發布,成為百度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內的最新成果。今年3月,浙江大學宣布成立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并得到互聯網醫療平臺微醫集團一億元人民幣的捐贈支持。
中國的醫療主管部門也注意到了這種趨勢。今年2月,中國國家衛計委發布了四項醫療領域應用人工智能的規范標準,從政策層面支持人工智能在輔助診斷和治療技術等應用領域的發展。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郝德明認為,這將為人工智能在醫療服務中的規模化應用提供政策支持。另外,人工智能系統的引進,還將大大提升醫生診療水平和服務效率,通過培養一批擅長使用智能工具的醫務人員,解決我國當前醫護人才緊缺的現狀。
相比語音識別應用、無人駕駛等領域都可以預見到人工智能的“大爆發”趨勢,業內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亦是前景廣闊。
面臨巨大人才缺口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得益于三個領域的進步:強大的計算能力、合理的優化算法和高質量的大數據。要讓機器像人類那樣思考,就必須“喂”給它大數據,希望它能從中找出規律。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在基因組學、影像學和臨床領域積累的大數據,是醫學人工智能發展最可依賴的資源之一。
“中國可以成立國家級的醫學人工智能工程中心,由國內在醫學、藥學、信息技術專業具備一流水平的綜合性高等院校牽頭,吸引大數據應用企業、人工智能開發企業、藥品研發企業等共同參與,加速研發中國版的‘沃森’系統。”在今年兩會的一份提案中,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寫到。
在29日復星醫藥業績發布會上,人工智能再次被提及。復星醫藥總裁吳以芳表示,將緊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面的布局。在人類基因組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醫療產業會發生巨大變化,而創新將可能給中國醫療產業帶來5年至10年跳板式的發展機會。
要做到這一點,人才可能是一個障礙。統計顯示,中國只有不到25%的人工智能從業者擁有超過10年的行業經驗,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50%。
對此,麥肯錫的報告指出,中國面臨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政府需要大力氣投資人工智能相關的教育和研究項目,同時在全球范圍內集聚頂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