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版醫保目錄中,除了擴大醫保藥品覆蓋面、支持基層用藥外,兒童用藥及創新藥受寵值得醫藥行業關注。以創新藥為例,創新藥是高價藥的“代名詞”,而高價藥品歷來都是醫保的“圍攻”或“摒棄”對象,近年來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醫保基金監管機構,采取多種形式通過醫保杠桿作為醫保醫療機構買單,于是出現了用 “藥占比”“集采”“二次議價”“兩票制”等制度與措施手段來狠壓藥品價格及降低藥品消費。
但由于只重價格而忽視質量,最終因療效不明或遲緩,藥品用量不減或變相增加(藥占比成為偽命題)及過度醫療,那么,醫保支付一直未能有明顯減少降低,醫保基金一直處于透支邊緣,部分地區甚至已明顯透支,于是政府財政壓力大,醫保舉步維艱,直接影響醫改的推進。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控費目的呢?
醫保不得不拿出“撒手锏”——按病種付費!
可以說這是醫保控費最佳(或者說最終)渠道和方法。但不管怎樣,藥品不可或缺,如果沒有質量可靠、療效確切的藥品保障,而單純一味使用低價藥品或采取其他辦法如狠壓藥占比、藥品零加成、取消門診藥房等,均難以保證達到病人消費降低、療效確切、住院日期縮短和治療痛苦減輕之目的。即便是實行“兩票制”及允許“二次議價”,也難保障藥品質量療效與醫保基金穩步運營同步進行。
也許這就是按病種付費姍姍而來的原因與目的,用允許支持高性價藥品的使用來保證病人確切療效,減少住院日期,降低減少病人消費,緩解病人“看病難看病貴”,以此最大限度減少醫保支付,實現醫保基金的效益最大化。
但就目前政策來看,高性價比藥品的使用有它特定或專門的層次,并不是一、二、三級醫院均有它的市場開發。可以說,高性價比的新研發藥和仿制藥多是供疑難及危重病癥使用。而醫改重大舉措及必將持久進行的分級診療制度,讓三甲醫院成為這些病癥人群的主要診療醫療機構,縣鄉村只是常見病多發病藥品的主要供給市場,高性價新研藥及新仿制藥的市場開發首選也必須瞄向三級醫院,尤其疑難雜癥集中的三甲醫院。
目前,分級診療捆綁下的按病種付費已開始在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開展進行。
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進按病種收費工作的通知》;
2月20日,財政部、人社部、衛計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管理發揮醫療保險基金控費作用的意見》提出實行按病種付費;
近日,福建省醫保辦、衛計委聯合下發《福建省屬公立醫院按病種收費和支付有關問題的通知》,100個病種統一實行按病種收費;
前不久,國辦《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醫藥市場將更多聚集于藥品價值(注意不是藥品價格!),基于臨床和定價的數據將在其市場那個準入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有分析人士認為,新版醫保目錄新增藥品最快一年內就可明顯看出市場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則認為,新版醫保目錄高性價藥品有較高開發價值。醫藥企業應在重塑行業價值觀,把經營運行的理念調整到重視藥品內在價值和質量上,加強加大醫藥研發投入,重視藥品質量,同時,應該重視并加大與三甲醫院的合作關系,重點將三甲醫院作為高性價比新研藥、仿制藥的重要開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