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醫藥領域政策依賴的特殊性,每有政策出臺醫藥行業都要經歷不小的“地震”,在新醫改背景之下,藥品從生產到流通的“兩票制”、專利藥價格談判、不禁止處方藥外流、取消藥品加成等,無一不蘊含醫藥零售電商的巨大機會。
“試藥先鋒”
實際上,在國家頒布相關管理辦法之前,就有企業進行了互聯網藥品銷售的嘗試,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上海第一醫藥開辦的第一家醫藥電商,后因資質原因被叫停,此后互聯網銷售藥片的嘗試沒有間斷過,也直接促成了監管層訂立相關的法律法規。
2004年:5月,國家頒布《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允許互聯網提供藥品信息服務;
2005年,9月,CFDA印發《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開啟了互聯網網上售藥;
2010年,年初,1號店收購線下藥店,5月獲得C證,建立自營類醫藥電商頻道;
2011年,3月,淘寶取得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頒發的《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5月,騰訊拍拍上線醫藥產品;
6月,天貓前身——淘寶商城的“醫藥館”上線。運營僅一個月便遭遇監管部門整 改令,交易環節被禁止;
7月,京東參股醫藥批發巨頭九州通合作重組網上藥品零售品牌“好藥師”,發展 醫藥電商;
2012年,2月,阿里巴巴以“天貓醫藥館”重啟醫藥電商,年內又兩度因資質問題被監管層叫停;
5月,1號店創始人于剛個人收購壹藥網股權;
2013年,5月,京東成立京東醫藥城,引進醫藥零售主渠道的大連鎖藥店為商家;
11月,河北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獲批成為首家具備“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資格”的機構。
2014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聯手云峰基金,宣布將以13.27億港元認購中信21世紀的54.3%股份,實現聯合控股,4月完成交易。同年10月,中信21世紀更名為“阿里健康”;
4月,阿里巴巴收購河北慧眼科技有限公司,天貓醫藥館平臺入駐藥店可通過跳轉 至95095平臺實現非處方藥品的零售交易;
7月,八百方醫藥健康網購商城和1號店成為網上零售藥品第三方平臺試點企業; 同年稍晚時間,壹藥網從1號店剝離,成為獨立法人運營的企業;
2015年,年初,藥給力、快方送藥、360送藥、藥去哪和叮當快藥為代表,一批送藥O2O創業公司浮出水面;C證審核條件放寬,線下藥店申請出現井噴,年內發放了200 多張C證拍照;
8月,京東到家對接線下藥店,推出O2O送藥服務;于剛離開1號店,接手壹藥 網;
11月,超過280家擁有C證的線下連鎖藥店陸續入駐天貓醫藥館,參與雙11大促, 銷量激增;
2016年,1月,養天和大藥房將CFDA告上法庭,隨后藥品電子監管碼全流程全鏈條入網被暫停;
5月,阿里健康與65家線下連鎖藥房建立醫藥O2O先鋒聯盟;京東自營的“京東 大藥房”開業;
5月底,監管機構通知叫停95095、八百方和1號店的網上零售藥品第三方平臺試 點;
7月,阿里健康收購線下連鎖藥店獲得C證零售許可,自營網上藥店入駐天貓平臺;
8月,B2C在線零售交易平臺陸續停止藥品在線交易服務,只做藥品信息展示,用 戶購買通過線下藥店貨到付款方式實現。
醫藥電商的三種服務分類及服務范疇
A證:用于藥廠、藥品批發企業和醫療機構之間做B2B交易的第三方服務交易平臺,不得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藥品。
B證:藥品生產企業、藥品批發企業自建電商網站,與同類其他企業從事互聯網藥品交易。
C證:允許向個人消費者銷售 非處方藥的互聯網藥店,申請機構只限于線下藥店。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數據,截至2016年9月12日,可以查詢得到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共752張,其中A證29張,B證170張,C證553張,2015年頒發和更新的C證有159張。
幾方博弈
由于藥品銷售事關每個消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監管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可追溯、可定責。此前出現叫停第三方藥品銷售背后的博弈就是監管部門和入駐第三方藥物銷售平臺的藥店直接沖突,監管部門要求藥品流通每個環節都必須實施電子監管碼掃碼。
而這直接直接觸及了藥店們的利益,全程可追溯意味著此前來歷不明和流通受限的藥品將不可能通過網上銷售,同時還會增加藥店進行相應合規要求所需投入的硬件成本和人工成本,盡管通過互聯網手段銷售“黑心藥”不太可能,但完全曝光在監管之下也有很大的顧慮。
于是,藥店們不干了,他們敢于去狀告食藥監和阿里“官商勾結”——阿里是全程電子監管掃碼的積極擁護者。養天和大藥房發起的這場官司得到了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等18家藥店的支持。
食藥監總局干脆停掉了第三方平臺試點(這一試點從2014年開始,陸續有天貓、京東、1號店獲批),從8月1日開始,消費者將不能在上述平臺直接購買藥品,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平臺提交需求,再由藥店線下發貨,貨到付款。
實際上,這多少有些換湯不換藥,本質上并未改變平臺藥品零售的現狀。據動脈網(微信:vcbeat)了解,此前習慣于互聯網購藥的消費者并未因此差別而放棄線上購藥,叫停第三方平臺售藥影響有限。
但由此引出的行業變化頗為玩味,部分藥店撤出了第三方平臺開始加強自營、平臺通過收購或自建的方式曲線進入醫藥市場、送藥O2O迎來機會,每個企業都看得到醫藥電商是個大市場,人人都在思考怎么把握用戶需求,關鍵在于怎么做。
可以說,從8月1日開始,醫藥電商就進入了下半場。占據醫藥電商一半以上市場份額的平臺試點結束,也標志著有序競爭被打破,眾多的醫藥電商,再次走上同一起跑線上。
但是,他們卻不是血淋淋的競爭關系,由于醫藥行業的特殊性,隨著消費群體對個人健康的關注和購買行為的遷移,醫藥電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個領域可以養活不止一家公司,短途送藥和快遞送藥也將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
從合作關系上來說,移動醫療和醫藥電商的相關性更高,已經占據一定市場的移動醫在原有掛號、陪診服務基礎上,需要補充的就是藥品供應,這種趨勢也在近期移動醫療和醫藥電商的“勾搭”中看出端倪。春雨醫生牽手好藥師、叮當快藥;微醫衍生互聯網醫院、牽手老百姓大藥房。
可以說,移動醫療和醫藥電商都在解決用戶用醫購藥的痛點,有理由相信,眾多開拓者之下,醫藥電商行業會進入提速發展階段。